胸壁结核

胸壁结核

概述: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病因

病因:胸壁结核是常见的胸壁疾病,是指胸壁软组织、肋骨、肋软骨或胸骨的结核性病变,多继发于肺结核和胸膜结核,直接由原发肋骨或胸骨结核性骨髓炎而形成的极为少见。多表现为结核性寒性脓肿或慢性胸壁窦道。多发于青年或中年。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肺或胸膜结核时,可通过以下途径侵入胸壁:
    1.淋巴途径  是胸壁结核最常见的感染方式。结核杆菌从肺或胸膜的原发灶经胸膜粘连部的淋巴管浸至胸壁的胸骨旁、胸椎旁和肋间等淋巴结,然后再穿破淋巴结侵入胸壁其他组织,形成结核性脓肿。
    2.直接蔓延  表浅的肺或胸膜结核病灶可直接破坏壁层胸膜,蔓延至胸壁各层组织,经穿透肋间肌蔓延至胸壁软组织中形成脓肿,往往在肋间肌层里外各有1个脓腔,中间有孔道相通,形成葫芦状。脓肿穿通肋间肌后,因重力坠积作用,逐渐向外向下伸展,沉降至胸壁侧面或上腹壁。脓肿如有继发感染,则可自行溃破;也可因穿刺或切开引流形成慢性窦道,经久不愈。
    3.血行播散  临床较少见,仅在患者免疫力极低时,结核杆菌进入体循环,侵入肋骨和胸骨,引起结核性骨髓炎,随着骨皮质的破坏、穿破,结核杆菌侵入胸壁各软组织而发病。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胸壁结核可见于各年龄阶段,但以青、中年,特别是20~40岁较为多见。一般有结核感染中毒反应,如低热、乏力、盗汗等,局部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包块无红、肿、痛等表现,可有波动感,压痛不明显,继发感染时可出现上述症状。脓肿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可破溃,形成窦道或溃疡,长期不愈。

并发症

并发症: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继发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有血沉增快。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X线检查可见肺及胸膜结核病变,肋骨、胸骨不规则骨质破坏或缺损,但检查阴性时也不能除外胸壁结核。

诊断

诊断:根据患者肺结核或胸膜结核病史,胸壁局部肿物并结核中毒症状诊断不难。若按之有波动,首先应考虑胸壁结核寒性脓肿的可能,诊断性穿刺可抽出无臭稀薄黄白脓液或干酪样物,行细菌学培养可确定诊断,但阳性率较低,如能在结核性窦道悬空的皮肤边缘取肉芽组织活检,可提高阳性率。穿刺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继发感染,进针部位应选在脓肿上方的健康皮肤处,潜行进针,这样针道可迅速闭合。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治疗

治疗: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
    1.全身治疗  早期、联合、适量、规则、全程应用抗结核药是基本的治疗原则。
    2.局部治疗  胸壁寒性脓肿若合并细菌感染时,宜早期切开引流后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若无混合感染,不应切开引流,需无菌穿刺抽脓后局部注射抗结核药物,可用链霉素0.25~0.5g,每2~3天重复1次,局部加压包扎。
    3.手术治疗  寒性脓肿较大局部穿刺注入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或胸壁组织破坏广泛或窦道溃烂已形成,可在正规抗结核治疗1个月后及原发病灶稳定、胸壁病变好转时进行手术,彻底清除病灶。手术治疗的原则要求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包括受侵的肋骨、淋巴结、肋软骨、肌肉和有病变的胸膜等。有时胸壁结核病变可能通向胸膜或肺,因此术前应作好开胸准备。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后以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用带蒂肌瓣充填残腔,并撒入青、链霉素粉剂预防感染。术毕加压包扎,防止血液聚积。必要时安放引流,24~48h后去除,再重新加压包扎。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6~12个月。

预后

预后: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预防

预防: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